推广 热搜:

第52个新物种!从韶关丹霞红色山岩中“长出”的丹霞到底是什么回事红岩杆菌

   更新时间: 2025-05-11 05:05  发布时间: 20小时前   20
核心提示:在广东丹霞山的红色岩石中,中山大学丹霞山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科考团队悄悄发现了一位“重量级新居民”——一种此前从未被培养鉴定的新微生物(菌株编号为SYSU )。它不仅是一个新种(),更是一个新属(genus),成为了微生物“族谱”上的全新一笔。丹霞地貌 这项发现由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文均教授团队完成,近日正式发表于国际专业微生物学期刊van ,这是丹霞山的第52个新物种,也是该团队继2023年在丹霞山发现

在广东丹霞山的红色岩石中,中山大学丹霞山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科考团队悄悄发现了一位“重量级新居民”——一种此前从未被培养鉴定的新微生物(菌株编号为SYSU )。它不仅是一个新种(),更是一个新属(genus),成为了微生物“族谱”上的全新一笔。

丹霞地貌

这项发现由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文均教授团队完成,近日正式发表于国际专业微生物学期刊 van ,这是丹霞山的第52个新物种,也是该团队继2023年在丹霞山发现丹霞黄色杆菌以来的第2个微生物新属新种。

一块岩石中的“生命线索”

故事从一块看似普通的红色砾岩开始。中大微生物科研团队在丹霞山的典型红层砂砾岩中采集了一块岩石样品,回实验室进行培养和分离。经过连续多轮纯化和生理特征筛查,成功获得了一株此前未见的革兰氏阴性细菌SYSU 。

为了进一步确认它的“身份”,研究人员从多个角度对它进行了全面分析,包括:

16S rRNA 基因序列比对:与已知近缘菌株的相似性小于98.65%,低于新种划定标准;

全基因组分析(包括ANI与dDDH):与其他邻近菌株的相似性远低于“同种”门槛(ANI < 95%、dDDH ≤ 70%);

系统发育树构建:与邻近菌属相比,它独立成枝,显示出明确的分类独立性。

化学组成分析:其膜脂成分、主要脂肪酸(C16:1ω7c/C16:1ω6c)及呼吸链辅酶(Q-7)等特征均具独特性;

这些数据综合证明:菌株SYSU 不仅是一个新种,还代表着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属。团队因此将其命名为丹霞红岩杆菌( ),意为“来自丹霞红岩的细菌”。

丹霞红岩杆菌的系统发育关系及形态特征(a. 丹霞红岩杆菌及近缘物种系统发育树;b. 丹霞红岩杆菌菌落形态;c. 丹霞红岩杆菌细胞透射电镜图)。

丹霞地貌:微生物的独特“家园”

丹霞红岩杆菌并非“偶然路过”,它很可能是丹霞地貌长期演化过程中与环境共同适应、共同演进的“原住民”。丹霞地貌是由红色砂砾岩层在特定气候条件下风化剥蚀形成的奇特地貌类型,以其干旱、强烈的日照、酸性土壤和贫瘠基质闻名。

这些条件对多数生物来说并不友好,却为某些微生物提供了独特的生存空间和“进化温室”。如在菌株SYSU 的基因组中发现了与铁氧化和还原有关的基因,这可能是对红色砂砾岩中铁含量丰富的响应。研究人员指出,这类微生物的生理和基因特征,可能正是对丹霞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

因此,这项发现不仅丰富了微生物分类学的内容,更提示了:地貌与微生物之间存在着比想象中更紧密的生态联系,这也从微观的角度验证了廖文波教授团队提出的在丹霞山存在着独特的“丹霞区系”。

丹霞风貌

在大众印象中,微生物总是“看不见摸不着”。但科学家们越来越意识到,微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基础力量,尤其在地质作用、营养循环、环境修复、甚至气候调节中扮演重要角色。

实验室培养和分离

特别是在丹霞山这样的地质遗产地,研究其“微观生态”,有多重重大意义:一是丰富中国本土微生物资源数据库:目前全球已知微生物不到实际存在种类的1%,我国的地质多样性意味着潜藏着大量未被发现的菌种;二是揭示特殊地貌的生物适应机制:新菌种的特殊性可反映当地环境的生态特征与选择压力;三是为生物科技提供新资源:新微生物常伴随着新代谢产物和酶类,对生物医药、农业、环保等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四是服务国家公园建设,为丹霞山国家公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科研科普提供基础支撑。

小小菌种,大大世界

在丹霞山这片红色大地上,有一种微小的细菌——丹霞红岩杆菌( ),它的名字或许你未曾听过,但它却代表着丹霞山生态系统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这些微小的生命在这里扎根、繁衍,形成了一个看似平凡却又极其复杂的微观世界。

寻找

丹霞山因其特殊的地貌和丰富的生物资源而闻名,李文均教授团队还在持续推进丹霞山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对于人类来说,丹霞山是壮丽的山川、奇特的岩层,但对于微生物而言,它们却是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和发展的理想家园。这里的岩石、土壤和空气,承载着无数微小生命的繁忙与努力。这些微生物不仅在土壤中促进着养分的循环,还帮助我们了解这个世界是如何在细小的角落里默默运转的。丹霞红岩杆菌的发现,恰恰反映了丹霞山的特殊地貌对微生物多样性的独特影响。

李文均教授说,在人类社会,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微观世界也有同样的规律,丹霞红岩杆菌和丹霞黄色杆菌,都在漫长的亿万年的地质环境变化中适应了这方水土,进化出了强大的生存能力,在看到不到的世界里为丹霞地貌、丹霞区系的发育和演化默默贡献自己的力量。它们不仅是这片大自然画卷中的一员,还是丹霞山生态多样性的一部分。通过这些微小的生命,得以窥见这个“红岩世界”的奥秘,也更加明白,大自然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文、图 | 记者 欧阳志强 通讯员 丹宣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频道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频道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5483号-6